遠赴青海戈壁,上海建設者4個月變出千畝公益林
作者: 史博臻 沈琳 張朱虹 日期:2020-08-25
一般來說,在高海拔地區,囿于風沙大等因素,植物往往不像平原地區茂盛、茁壯。上海建設者迎難而上,一株、兩株……近5萬株苗木,擎起1000畝生態公益林,成活率高達95%以上。他們施了哪些“錦囊”?在地里撒下了什么“靈丹妙藥”?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我國和亞洲的重要淡水供給地。站在德吉灘上的祥和塔上舉目遠眺,新植的千畝生態公益林已于近日落成,5萬余株苗木開始在三江源大地上扎根并茁壯成長。
4個月,上海建工園林集團耗時4個月,打造出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一個一次成景的林業項目——一次成景、千畝成林,為實現地區生態、生產、生活良性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動力。
所有這一切,印證了上海建設者的初心——讓德吉灘綠起來,讓村民幸福起來。
卯著精細化管理的勁頭,讓德吉灘綠起來
三江源公益林項目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城邊上的德吉灘,德吉灘在漢語里的意思是幸福灘。在今年4月下旬進場的時候,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的項目團隊犯了難,在海拔大約2900米的高原區,風沙大、土地貧瘠、植物往往難以生長。當地有一位退休教師經常來項目附近散步健身。他告訴建設者們,從他讀小學初中開始,這片區域年年都有植樹活動,種了40多年的樹就是種不活,德吉灘上的苗木一直沒有成林。當地很多居民和他有一樣的看法,對公益林項目很不看好。
越難的問題擺在眼前,大家越是想盡方法去解決,把精細化管理的勁頭用在這片公益林里,從土、肥、苗、水四個方面嚴格把控。土壤堿性大,就用硫酸亞鐵改良;土層薄,就采取綜合配套施肥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苗木成活率低,就甄選健康苗木,加大土球尺寸,縮短運輸過程,并確保苗木從起挖到種植不超過24小時。
項目團隊還建設下凹式蓄水池用于灌溉,把控澆水時間并標記灌溉日期,避免重復灌溉和漏澆。1000畝生態公益林內栽植的近5萬株各類苗木,經過高溫的考驗后,成活率達95%以上。
村民轉身成為建設者,為家鄉出心出力
共和縣恰卜恰鎮索爾加村原本是個貧困村,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家庭就業和收入打了折扣。項目團隊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建設公益林為契機,不僅創造綠色財富,還帶著當地村民植樹造林,創造就業機會,吃上了“生態飯”。項目部與索爾加村貧困村民結成幫扶對象,一方面帶著2/3的村民加入施工及養護隊伍,幫助他們就業,另一方面,教會他們實實在在的園林施工養護基本技能。海南州林草局和索爾加村村委因此為上海建工園林集團頒發生態先鋒和扶貧致富錦旗。
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旦增尼瑪有感而發:“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最關鍵的是我們還學會了園林手藝,能為家鄉的美化綠化作出自己的貢獻,感覺非常幸福。”
上一頁:土壤“修復工廠”專業打造宜居之地 下一頁: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