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這條路就讀懂了孫中山的一生
——園林集團一分公司完成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景觀改造
大上海人文薈萃,許多各界名流曾寓居于此,留下眾多歷史遺跡。名人故居作為展示歷史的重要載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園林集團一分公司剛剛完成景觀改造的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在細節上更用心,使景致更美、也更值得期待。
香山路是整個故居的核心區域,為了呼應紀念性訴求,設計師在鋪裝上嵌入8處紀念石刻,記錄孫中山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形成一條完整的紀念時間軸,將原有的普通人行道改造為紀念景觀道。新增的特色廊架也融合了對孫中山生平的呈現,圍墻上懸掛標識牌,用文字形式予以展現。可以說,走完這條路,就能讀懂孫中山偉大的一生。設計師的用意在于,通過紀念性景觀讓參觀者在沒有進入建筑內觀看展覽時就感受到名人的特征烙印。
念往昔歲月,老房刷出新顏值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香山路7號,1918至1924年間,孫中山與夫人宋慶齡在此居住,并在這里先后完成《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重要著作,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林伯渠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越飛等,商談國共合作,為“聯俄 聯共 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確立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奠定基礎。1945年底,宋慶齡將這處寓所移贈給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1961年3月4日,這里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長時間的運營展出,故居內不少服務設施陳舊、鋪裝破損、植物郁閉,因此景觀提升工作被提上日程。設計師認真梳理了故居現狀,確定了全面提升服務設施、休閑場地和綠化植被的具體方案。
除了香山路“一路讀懂一生”的設計巧思,其他提升區域也亮點多多。
文物館后花園通過植物遷移、汀步提升和排水系統梳理,打造出舒展流暢的自然式景觀。排水的軟管表面覆蓋著卵石,形成線條流暢的旱溪景觀。與此同時,這條旱溪也可作為參觀人員的應急疏散通道。保留下來的水井用彩色混凝土壓印技術進行鋪裝,營造仿天然石材效果,在紅楓映襯下,別具風味。
而辦公樓后花園增加歐式休閑廣場,中央設計與建筑外立面一致的仿紅磚彩色混凝土壓印鋪裝,強化凸顯民國建筑的海派潮流風格,花草灌木群落,增強圍合感。
海派風情,上海名人故居的獨特烙印
設計師介紹,上海名人故居景觀改造都需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首先,故居建筑本身就是受到嚴格保護的歷史建筑,在進行景觀提升工程時,建筑立面的一磚一瓦都不能進行改變。
其次,故居是承擔名人生活痕跡、內在精神的紀念場所。一方面,故居展示著與名人相關的歷史文物,另一方面,故居還記載了名人的記憶和故事。所以在進行景觀提升工程時,需要配合不同故居的特點盡可能地加入紀念性的文化元素。
除此以外,上海的名人故居需要兼顧海派風情,注意對不同建筑風格的判定,準確拿捏材料、色系、裝飾構件等元素,讓新建景觀不顯突兀。
考慮到名人故居往往緊貼市政道路,安全起見必須?優先滿足交通集散的需要,這樣留給景觀提升的空間就異常狹窄,可以在鋪裝裝飾上進行優化提升。另外,故居內大樹、古樹較多,在保留保護前提下,增加灌木地被,豐富人視角度的景觀層次。
設計師的眼光遠比我們常人獨特。將故居融入現代城市空間,尋找它們的當代意義與價值,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本著這一原則,園林集團一分公司的園林設計師團隊“在受限條件下進行畫龍點睛式提升”,引用孫中山所提出的合人情、順天意、應潮流,作為香山路、文物館后花園、辦公樓后花園這三大區域的景觀主題,實現了故居景觀功能性、觀賞性和紀念性的協調統一。
——本文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