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植物花開百日紅,北京世園會迎來上海日
作者: 史博臻 沈琳 日期:2019-05-27

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今天迎來上海日主題活動,上海園成為焦點。2850平方米的上海園擁有400多種植物,堪比一座迷你植物園,里面的袖珍巖石園在5月盛開著毛地黃、大花飛燕草、藿香薊、火炬花、飛燕草、羽扇豆等花卉,艷麗爛漫地綻放,一批批游客流連忘返。
繁花似錦祥云獻瑞,花卉在“蘇醒”后盛開
如今瑰麗景象背后,實則有太多來之不易的故事。
許多在南方開得嬌艷的花都遭遇水土不服,在來到世園會亮相前需要有一個蘇醒和適應的過程。為了應對稍顯調皮的氣溫,上海建工園林集團項目部不僅在場外儲備了一批花境地被植物,進行精心養護和動態觀察,還對已經栽種在園內的植物采取保溫措施,及時為園內植物覆上薄膜用來保暖。
春天的延慶天氣變化快、氣溫起伏大。5月下旬,延慶突然下起了冰雹,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綠建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向榮正帶著團隊籌備上海日的現場花卉調整,看著冰雹砸下來砸到花卉上,比砸在他們身上還疼。為此,項目部再多儲備了一些花卉做足準備,以備突發情況。最終,上海園內的綠化喬木、花卉、地被類植物的配置,都采用遵循品種多樣性、凸顯園藝特色與風格、疏密結合及情景交融的原則,園內的若干條花境更能呈現花卉營建技術的集萃。
比如巖石園內的花卉以色彩明快、鮮艷、熱烈的暖色調為主,背景材料主要應用卡爾拂子茅、粉洽草、矮蒲葦和玉帶草等豎線條型的冷季型觀賞草,中層植物采用5月初開花的球宿根即大濱菊、金雞菊、月季、金魚草、大花月季、落新婦、山桃草、金雀花、宿根鼠尾草等。
巖石園展現生態景觀效果,這里的巖石園除了植物是從地里長出來的以外,更要讓巖石也要從地里“長出來”,這對石頭的造型、工藝的精準度要求很高。項目部把房山石“種”進地里,研究石頭與植物根系和生長空間的關系和互生共存的需求,為了迎接“上海日”,項目部更是經過三次調整使巖石和植物顯得更為原生態,使一切都剛剛好。現在,這些巖石們自然存在于植物群落中,并且還在繼續生長,與花卉、苔蘚們長成一體。
碧水成鏡相映成景,水域在“鏡像”后擴大
園中300余平方米的水域,也是上海園的亮點之一。區別于北方常用的鋼筋混凝土硬質湖底,上海園湖底采用功能性基底做法,為了積極應對水資源匱乏、滲透與蒸發量大等問題,施工時加強基底夯實并鋪設防水毯,合理設置微地形將降雨及徑流蓄集的地表水通過綠地初步凈化后排入水中。
為體現上海園云、雨、水共賞的設計理念,達到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和水文化的協調統一,項目部通過營建沉水—濱水—水陸交錯帶完整的水域生態系統,更為貼合北京世園會“讓自然感動心靈”的主旨,運用專業的的水生態修復與水體凈化技術,引導水體逐步實現生態平衡,滿足游客們對于“綠水青山”的美好向往。
開園一個月,池底的水生植物和凈化植物慢慢長開,池里的一群錦鯉,仿佛被湖岸邊的陣陣花香所吸引,時不時來一場鯉魚躍龍門的好戲。記者在現場看到,植物的種植保證留出池面空間,能讓人們欣賞湖景的倒影,形成了獨特的鏡面效果,使原本不是很大的湖面有了水下森林的感覺,沉水植物苦草、浮水植物睡蓮和挺水植物千屈菜、梭魚草、旱傘草等水下植物在池中若隱若現,更讓這片水下森林顯得生動和嫵媚。
精雕細琢燈光璀璨,云塹集“云橋”后匯聚
巖石園的正后方、“都市麗人”側后方是云塹,浦東陸家嘴高聳的建筑群出現在云塹的立面上,原來,緊扣園藝博覽會的主題,以立體綠化的形式融入上海元素,上海建工園林集團項目部以不同園藝植物勾勒出建筑形狀,滿鋪在墻壁上,再以燈帶對建筑鉤邊處理,用噴霧塑造環境的同時也對立面植物進行養護,用繡花般的毅力譜寫出流線金曲。夜幕還未降臨,微光初露,浦江兩岸的秀麗風光在人工霧色里若影若現,待及夜色沉下,璀璨燈光帶成為園內名副其實的“亮”點,美輪美奐的海派景象引著游人走向聚集“云科技”的“云巢”。
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總裁張勇偉介紹,要讓立面上的一花一草都像開園之初時一樣光彩,現場人員要花更多的心血在色差控制、拼接種植上面,讓花卉更飽滿、池水更清澈。
“云巢”是上海園的核心構筑物,內部花團緊簇,懸浮于空,這座采用計算機三維技術設計、十余萬零部件搭建的建筑形體,像一座科創之城。經由云塹通往“云巢”,再拾階而上走向“云橋”,恰似黃浦江水匯入母親河,體現的正是踐行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決心。據向榮介紹,“云橋”既是祥云的圖案,也能看出長江的輪廓,母親河孕育了璀璨悠久的中國文明。鋪設的“云橋”路面面層,采用的是一種新型透水材料,夜間會展現出發光的母親河倒映點點星空。云塹、“云橋”交錯匯聚,很像是上海的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
——本文來源 文匯報